“央企该肩负什么样的责任?”这是一个持续的热点话题。日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国资委给中央企业“考卷”的“必答题”,再一次引发业界关注。
央企大多关系到国计民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而资本市场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央企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在支持央企上市的同时,维护其市场地位、股价稳定同样有其必要性。
不过,与赶赴资本市场融资的急切和大手笔相比,近年来央企、国资大盘股的市场表现令投行机构伤神、投资者伤心。特别是今年以来的疲弱市道下,越来越多的这类个股股价“冲破发行价、迈向净资产”,投资者的持股信心近乎崩溃,这从中国交建和中信重工这两只最近上市的央企上市公司惨烈的市场表现上可见一斑:前者“缩股”发行股价在发行价上仍未挺过3个月;后者为“年内最大IPO”,但上市首日盘中破发,第二天就干脆“弃守”发行价。
投资者“用脚投票”,众口一词的说法就是“盘大,不好炒,只能给予低估值”。但笔者认为,似乎只说到了表象,相关企业重融资轻回报、“上市成为终极目标”、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或是深层次原因。
央企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胃口”之大,投资者有目共睹。从各年度的“最大IPO”,到巨头们再融资的“信手拈来”,无不表现出一种特立独行的风范,堪称资本市场的“权贵阶层”。统计显示,自2009年7月IPO重启以来,3年的时间A股市场共836只新股发行,募资总额达到10391亿元,其中12个单笔募资超过百亿的IPO项目有11家有央企背景,募集资金达到2453亿元,占比近24.5%,包括农行的685.3亿元和中国建筑的501.6亿元。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一家央企上市占用了数十个普通IPO项目的募集资源。
虽然不少央企、国资上市公司占据着庞大体量的社会资源,甚至垄断了市场,也能赚取巨额利润。但是,它们向财政上缴利润、对股东分红的压力微乎其微,上市公司高层也不需要看中小股东们的脸色行事,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追求回报或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虽然在各方“簇拥”下,央企们陆续踏入资本市场,但不少上市后股价却成为“没娘的孩子”。因为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与央企、国资类上市公司高管们的自身利益无关,也少有公司有市值管理的制度安排,大股东及关联方做出维护自家公司股价稳定的举措需要魄力。
在股价持续低迷,大股东及关联方认为股价不能体现上市公司价值的情况下,为稳定市场信心,入场增持案例屡见不鲜。不过,虽然股价整体表现疲弱,但央企大佬们少有增持动作,有的也多是“形式大于实质”。
这一次,央企大股东进场“护盘”中又出现了宝钢、中石油的身影。历史上,宝钢集团数次出手增持宝钢股份,且屡有斩获,塑造了自身“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而尽管中石油目前A股的股价仅剩上市初期的“零头”,但其二度大手笔增持,继续努力消除“天价上市”的不利影响,值得市场肯定。
不过,面对超跌的股价,不少央企上市公司及关联方表现出对“高价发行可以,低价增持难行”的执着。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是两只破发率均超四成的“难兄难弟”,两者在上市之后也都曾抛出了“高价”定向增发的计划,虽然破发、破净让计划暂时作罢,但投资者期待的大股东增持却始终未曾谋面。
央企不去努力维护企业形象,对自身的价值没有信心,不敢担当,那投资者还留恋什么?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betway欧冠者、betway欧冠专家,快来加入“中国betway欧冠圈”
|